一年一度的中考过去后,父母的心中又多了一桩心事――盼望孩子可以到一所好的学校就读。可是,对不一样的孩子而言,什么样的学校才是一所好学校呢?笔者从事教育工作多年,常与学生父母相互交流,看着他们不辞劳苦的身影,品着他们阴晴圆缺的心情,深深地理解着天下爸爸妈妈那份沉重的爱,遂将多年来的见闻与考虑诉诸笔端,也算尽到同为爸爸妈妈的一份责任。
为何有些父母对择校这样热衷?
第一是学生父母从众心理的影响。过去,我获悉一对残障人夫妇,家庭生活本来就非常拮据,在择校风影响下省吃俭用,为孩子上高中择校奔波,孩子实质成绩在班级定位也只不过个中等,但夫妇两人并不这么看,觉得别的孩子能择校,我的孩子为何就不可以呢?我宁可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上名校。还有一位父母去年花了近两万元的高价,为孩子择进了一所名校,进来后成绩并不见提升。像这种盲目从众心理,反映在相当一部分父母身上。
第二是社会角逐的重压。学生父母都有“望子成龙”的心态,由于不少是“文革”时期过来的人,自己遗憾在“文革”中没读什么书,在社会角逐的大环境中又纷纷下岗,所以,期盼下一代遭到好的教育。加之,现在社会就业形势愈加严峻,一些企业特别是一些外资企业、知名公司每年的人才招聘,不是名牌大学本科生不愿搭理,这就给学生和父母带来非常大重压。大家正处在角逐的年代,优胜劣汰,适者存活,可以讲形势咄咄逼人,角逐的重压进而转变为上学的重压,考试的重压转变为择校的起因。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赣南区域文化教育底蕴丰厚,老百姓历来看重子女教育,对多数父母来讲,为孩子择一所名校、多投资一点也无怨无悔。
那样,到底该如何去选择学校?
依据孩子的学习功底。对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,应该创造条件让他到学习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学校去深造,但不可以形成攀比之风;而对于成绩普通的学生,应防止以后在过于激烈的角逐中处于劣势而自信心受挫,反而走向失败。
依据孩子的心理素质。孩子心理素质过硬,就应该让他去同意更多的磨炼,但假如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欠佳,则要考虑为他创造一个能处于优势地位的群体,培养自信。